


《石油和化工行業專利態勢白皮書》發布
9月20日,《石油和化工行業專利態勢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京正式發布?!栋灼肥状螌κ秃突ば袠I及14個重點領域專利態勢進行系統分析,首次發布新時代十年行業專利申請量、授權量、有效量、海外申請量、各省專利分布、授權主體TOP100排行榜、行業上市公司授權TOP50等數據。
? “《白皮書》是我們行業發展歷史中的首創,必將為推動石油和化學工業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激發創新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產生深遠影響?!敝袊秃突瘜W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對《白皮書》寄予厚望。
在致辭中,李壽生會長從親身經歷出發,闡述了行業知識產權工作30年的巨變。他指出,新時代以來,石油和化學工業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加強,創新環境持續優化。2012~2021年行業累計申請發明專利938260件,占全球的43.7%;累計授權發明專利364737件,占全球的34.5%。2012~2021年這十年間,行業的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年均增速分別達到9.5%和15.4%。整個行業的自主創新迸發出巨大的活力和持久的動力。
“《白皮書》能讓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石化行業在知識產權工作方面的成績和不足,借助專利分析數據,能更加精準地找到我們行業發展中的‘卡點’和‘堵點’?!崩顗凵f,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行業要下大功夫抓好以下幾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促進專利數據開放,建設行業專題數據庫;二是加強戰略新興領域和“卡脖子”技術的知識產權數據導航;三是發揮知識產權數據預警功能,支撐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服務。
“石化聯合會發布《白皮書》,充分響應了普惠工程的工作部署,既能有效引導產業界更加重視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又能提高企業創造和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眹抑R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副司長劉毅對《白皮書》給予充分肯定。同時,他對石化聯合會做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工作提出三點建議。一要結合行業實際,認真落實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5年)》的相關工作部署;二要及時在行業內宣傳推廣知識產權普惠政策,落實好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三要充分利用行業專利專題數據庫,定期形成行業、細分領域的知識產權報告,持續向行業提供高質量、特色化、專業化的知識產權服務。
石化聯合會知識產權工作委員會秘書長王秀江就《白皮書》的編制和整體情況進行解讀?!栋灼返木幹乒ぷ饔?022年10月啟動,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專利指數(PCPI)、2012~2021年專利態勢分析、主要細分領域專利態勢分析和主要上市公司專利態勢以及歷年獲得中國專利獎的情況。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3-9-22)

新版《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明年施行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修訂出臺《企業標準化促進辦法》(簡稱《辦法》),并將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旨在為企業標準化工作營造更加優良的環境,激發企業標準化工作內生動力。
《辦法》提出,用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代替企業標準備案管理制度。與備案制相比,企業在公共服務平臺上公開一項標準,僅需要10分鐘左右的時間,并且不需要任何費用,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公開為企業節約了大量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
在監管方面,《辦法》明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依法進行監督檢查。除特殊重點領域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對企業的標準化工作進行管理監督,“無事不擾”,為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提供更加優良的環境。
此外,《辦法》還提出,加大對企業標準化工作的激勵和服務力度。加大對具有自主創新技術、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產生明顯經濟社會效益的企業標準獎勵力度,支持將先進企業標準納入科學技術獎勵范圍;加強標準化人才培養,豐富標準化服務供給,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化交流與合作,為企業參加國內、國際專業標準化技術組織、參與政府和國際標準制定提供便利。?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3-9-12)

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應用路線圖發布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應用實施意見》,圍繞制造業典型產品的關鍵技術、物料清單、重點生產企業等技術供給線,以及研發設計工具、生產制造裝備、標準、質量、管理服務、關鍵軟件等技術支撐線,構建系統化、標準化的技術體系,支撐產業基礎能力建設。
《實施意見》按照謀劃三年、展望五年的時間表,提出兩個階段目標:第一階段到2025年,形成一套科學適用、標準規范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構建方法,基本建立涵蓋制造業各門類重點產業典型產品的技術體系,分類分級建立短板技術攻關庫、長板技術儲備庫及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庫,通過有效應用,技術體系在產業科技攻關、科技成果產業化、新技術推廣應用、產業基礎能力建設、產業鏈強鏈補鏈、產業集群發展、企業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效能初步顯現;第二階段到2027年,建成先進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全面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聯通的技術體系網絡。技術體系全面應用于產業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和新技術推廣,有效指導地方制造業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發展,有效引導企業建立先進的研發體系和科學的供應鏈管理體系,為制造業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技術體系可以用“1295”來概括,即:按照產品生產流程或產品構成劃分環節,構建1套環環相扣的技術體系分析框架,圍繞產業技術供給和支撐2條主線,形成關鍵技術、物料、企業、研發設計工具、生產制造裝備、質量、標準、管理服務、關鍵軟件9張清單,依據技術成熟度和制造成熟度模型,對比國內外差距,形成5個評價等級。
技術體系建立了以建設、評估、更新和拓展為主要模式的全過程閉環管理機制。其中:建設方面,推動按照產品生產流程或產品組成環節,梳理分析并形成關鍵技術、物料、企業、研發設計工具、生產制造裝備、質量、標準、管理服務、關鍵軟件9張清單;按照技術成熟度和制造業成熟度設置5個等級進行總體評價和具體評價。評估方面,根據技術體系建設的全面性、實時性、精準性、先進性等實際情況進行綜合評估,適時對技術體系在支撐科技攻關、制定項目指南、項目過程管理、鑒定驗收評價等應用情況開展評估。更新方面,建立技術體系信息監測服務平臺,對技術體系進行動態監測,根據技術發展、產品迭代與行業應用情況,及時更新技術體系。拓展方面,針對重點行業典型產品涉及的斷點和卡點,進一步深入挖掘問題和研究評估,逐步完善技術體系架構,形成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技術體系。
《實施意見》中提出了6大方面應用,一是支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目錄,做到全面準確,防止漏項和重復立項。同時,與科技創新重點研發計劃、重大科技專項、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等有效銜接。二是支撐科技成果產業化。確定成果清單,分類開展成果產業化工作。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同的工作合力。加強中間試驗能力建設和產業化綜合保障服務。三是支撐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精準識別長板優勢,形成先進適用技術推廣目錄,充分發揮行業組織和專業機構作用,用好標準、認證等工具。四是支撐產業技術基礎能力建設。系統梳理產業技術基礎能力,支撐標準制定、推廣和質量檢測、試驗能力、計量能力、科技成果、產業信息、知識產權等能力建設。五是支撐區域產業發展。精準開展產業鏈補鏈強鏈,針對性開展招商引資。培育和引進優質企業,形成高水平創新型企業梯隊。統籌區域內產業基礎能力,實現產業分工深化和集聚發展。六是支撐企業技術研發和供應鏈管理。準確評估企業技術研發和供應鏈管理狀況,優化技術研發管理體系,有效開展技術研發,加強供應鏈管理,建立健全風險預警和防控機制。
(來源:中化新網 2023-8-30?)

四部門:到2025年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超過90%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編制了《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
為兼顧新產業標準化中長期發展,《實施方案》以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方式,分別提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三步走”目標,工程化推進實施。
到2025年,支撐新興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引領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標準加快形成。共性關鍵技術和應用類科技計劃項目形成標準成果的比例達到60%以上,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的聯動更加高效。新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2000項以上,培育先進團體標準300項以上,以標準指導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更加有力。開展標準宣貫和實施推廣的企業10000家以上,以標準服務企業轉型升級的成效更加凸顯。參與制定國際標準300項以上,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超過90%,支撐和引領新產業國際化發展。
到2030年,滿足新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標準體系持續完善、標準化工作體系更加健全。新產業標準的技術水平和國際化程度持續提升,以標準引領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能更加顯著。
到2035年,滿足新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的標準供給更加充分,企業主體、政府引導、開放融合的新產業標準化工作體系全面形成。新產業標準化發展基礎更加鞏固,以標準引領新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能全面顯現,為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提供有力保障。
《實施方案》根據新產業發展不同階段的標準化需求,分解設置了五項主要任務,回答了新產業標準化需要“做什么”與“怎么做”的問題。
一是建體系:完善高效協同的新產業標準化工作體系,主要包括協同推進新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實施,協同推進新產業各類型標準研制,協同推進新產業標準全生命周期管理,協同推進新產業技術基礎標準化建設,協同推進新產業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與管理,協同推進大中小企業標準化融通發展等六項具體工作。二是強能力:強化標準支撐產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能力,提升標準與產業科技創新聯動水平、提升先進適用科技創新成果向標準轉化水平、提升標準制定質量水平、提升標準制定效率水平等四方面工作。三是抓新興:全面推進新興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明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民用航空、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等8個新興產業重點標準研制方向,并以專欄形式細化分解標準研制重點。四是謀未來: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標準研究,提出元宇宙、腦機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來顯示、未來網絡、新型儲能等9個未來產業標準研究方向。五是拓空間:拓展高水平國際標準化發展新空間,主要有擴大標準制度型開放、加快國際標準轉化、深度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推動構建良好的國際標準化合作環境等四項工作。
中化新網2023-8-22